凌晨1时,江苏睢宁县城大街上行人稀少,睢宁县人民法院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的灯却仍然亮着。桌上摆着几叠厚厚的卷宗,王震还在埋头查阅案卷。
2018年11月21日8时30分,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,徐州地区涉及被告人人数最多、案情最为重大复杂的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件,在睢宁法院开审。据起诉书指控,2012年以来,以被告人程某为首要分子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,通过开设赌场收取赌资达4800余万元,组织卖淫非法获利达1500余万元。
“这起庭审涉黑人员33人,其他犯罪人员29人,跨地区辩护人64人。”该院院长袁长伟介绍,仅调用警力就超过300余名,囚车、押解保障车16辆,每天往返徐州市看守所和睢宁县之间。
在此案中,承办法官面临着几大难题:一是全案62名被告人,64名辩护人,100余起违法犯罪事实,五六千份证据,社会各界数百人旁听,如何既有效保障被告人及辩护人辩护权利,又保障庭审有序进行?二是异地长途押解数十名被告人,案件参与人共100余人,如何做好安全保障,节约庭审时间?三是案件人数多、违法犯罪事实多、各类证据多、法律适用疑难问题多,如何做到既要依法从快从严,又要打准打实、不枉不纵?
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硬仗。2018年10月15日,王震在妻子的嗔怪中,收拾了行李住到法院,一住就是两个月。院党组专门腾出一间改造过门窗的办公室作为该案专用办公地点,确保卷宗资料安全和案件信息保密。
王震将大量的功夫花在庭前,将宝贵的庭审时间集中于查明事实及审查证据上。62名被告人有近300册卷宗,各类言辞证据2400余份,书证4000余件,视听资料200余千兆。王震除了吃饭、睡觉,其他时间都在看卷宗,通过对100余起违法犯罪事实进行细致地审查,对繁杂的证据材料进行抽丝剥茧地梳理,最终形成了多达800余页的阅卷笔录。
对于这起案件,如果简单化处理,王震可以选择用定主从犯的方式定罪量刑。可他觉得,涉案的诸多被告人从事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、时间长短不一,涉案数额差异较大,绝不能草率了事。整整一个月,王震把自己封闭在房间里,地上铺满了案卷,反复研究,细致斟酌,一丝不苟地分析论证犯罪事实和犯罪证据。
2018年11月21日至29日,整整9天,每天都是8时30分准时开始庭审,20时30分休庭。王震每天主持12小时的高强度庭审,制作出548页、32.47万字的刑事判决书,对程某等人涉黑案作出一审判决,62名被告人无一逃脱法律的制裁。
王震坚持,作出的裁判、书写的文书都必须经得起审视。写完这548页的判决书后,王震仍不敢松一口气,甚至比以往更紧张。他明白一份判决发出去以后的结果,“覆水难收”,因此,他在三天的时间里将判决书整整校对了6遍,经常在睡梦中突然惊醒,想到判决书中可能有哪个问题没注意到,可能有哪个细节没做好,就立即起来再看一遍。直到判决书最终交付印刷制作,他的心里还是牵挂。
“公堂一言断胜负,朱笔一落命攸关。”这不仅是对刑事审判重要性的贴切评价,更是压在刑事审判法官肩上的千斤重担、万钧责任。刑事审判,有时一个毫不起眼的疏忽,就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裁判结果,影响被告人的一生。王震用他充分的准备、娴熟的法律素养和庭审驾驭能力,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。
短 评
“法施于人,虽小必慎”,这是王震从事刑事审判工作的一句座右铭,也是压在他肩上如山的重担。
王震办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个“精”字。长期的司法实践,铸就了王震生怕哪个环节出现遗漏,生怕哪个证据出现问题的办案作风和行事风格。王震把小案当成大案办,卷宗材料一页一页地仔细看,证据一个一个地认真审查,严格把好案件的事实关、证据关、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,努力使所办案件做到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凿、定性准确、量刑适当,力争把所有案件办成“铁案”。由此,王震审理的文中这起涉黑案件,被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总结为涉黑案件审判的“睢宁模式”,被徐州市、睢宁县两级主要领导批示肯定。